我局拟对以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现将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年**月**日-****年**月**日 联系电话/传真:***-********(政务大厅)/******** 通信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号新城大厦 联系人: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处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
|||||||
*、拟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评机构 | 建设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建设单位开展的公众参与情况 |
* | ***国道江浦至桥林段工程 | 本项目北起于*里桥互通跳水台位置(互通不在本项目实施),向南至终点苏皖省界,道路全长**.***** | 南京市浦口区交通运输局 | 江苏智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本项目起点至*桥绕越高速为高架主*辅*快速路断面标准,路幅总宽***;*桥绕越高速至渔火路为平面主*辅*快速路断面标准,路幅总宽***;渔火路至规划桥林大道分别通过高架、隧道快速化,主*辅*快速路断面标准,高架路幅总宽***,隧道路幅总宽***。主路采用****/* 的设计速度,辅路采用****/*的设计速度。规划桥林大道至终点采用双向*车道*级公路标准,路幅总宽***,主路采用****/*的设计速度,辅路采用****/*的设计速度。本项目新增永久占地***.*亩。本项目拟于****年底开工建设,****年底建成通车,工期约*年。项目概算投资约******万元。 | 水环境: 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临时堆土堆场、施工便道洒水防尘和车辆机械冲洗,不向外排放;项目部生活污水依托现状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泥浆水经泵抽送至沉淀池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回用于施工现场道路洒水降尘,不外排。 运营期路面径流经收集后排至无饮用养殖功能的河流、天然沟渠。桥面径流直接排至所跨河流。隧道废水经收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纳入江苏华水污水处理厂。 大气环境: 采取设置移动围挡、施工现场洒水、拌和站合理选址、拌合设备全封闭作业及安装除尘设备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期施工扬尘、沥青烟气。 运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为汽车尾气,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 噪声: 施工期,对道路沿线因交通噪声影响而超标的敏感点,采取设置声屏障、更换隔声窗及预留资金跟踪监测等措施,同时对道路建设可采取使用降噪路面、使用隧道吸声材料等工程降噪措施。 本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共有敏感点**处。对运营中期敏感点预测超标的*处敏感点采取设置*.**高直立式声屏障措施,全长*****;对运营中期敏感点预测超标的*处敏感点采取设置半封闭声屏障措施,全长*****;对运营中期敏感点预测超标的**处敏感点采取更换隔声窗措施,共计***户;同时,对**处敏感点采取预留资金,开展运营期跟踪监测措施,视监测结果采取相应补充措施。建议本项目的噪声控制距离设置为道路线两侧公路红线外***米范围。本项目沿线有**处规划敏感目标,在该规划项目落地时,应根据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等手续,并充分考虑本项目所带来的的影响,合理进行布局,将非居住、非教学功能的房屋放在临路首排,可以作为屏障保护后排居住、教学功能的房屋声环境质量,同时根据不同情况,由该规划项目的建设方适时采取必要的声环境防护措施。 固废: 本项目弃方全部妥善处理,不设置弃渣场。采取*定的扬尘控制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后,固体废物贮运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本项目无服务区及收费站等房建设施,运营期基本无固体废弃物产生。 其他:(生态、振动、环境风险等) 生态施工期,优先考虑临时用地设置在永久征地范围内,减少临时占地数量。施工营地租用沿线居民的房屋,避免使用交通运输用地范围外的临时用地,生活污水收集预处理达标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防止生活污水外排进入周边水环境,设置生活垃圾临时堆放点。施工前剥离表土,临时集中堆置并防护,施工期需做好施工场地周边的拦挡、排水、沉沙等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施工场地临建设施,撤离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场地平整、覆土,对占地区域进行绿化。 生态运营期,道路营运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绿化苗木的管理和养护,确保道路绿化长效发挥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隔声降噪、美化景观等环保功能。 风险运营期,本项目配套的雨水排水管网中,排入高旺河、石碛河的雨水管网需设置阀门。正常情况雨水经道路两侧雨水网管收集后,排入沿线河道;当发生风险事故时,及时关闭阀门,将事故废水截留在雨水管网中暂存,由有资质单位运走处置。事故废水严禁排入入长江河道。公路投入运营后,运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相关部门意见: 无 |
/ |